我国首部《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明起施行,企业ESG将有何影响?
有多少人在工作场所中见到过残疾人?
据中残联统计,我国目前有 8502万残障人士,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6.34%,其中,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为905.5万人。但在多数人印象中,残疾人只是一个少数群体,我们平常见不到他们,他们似乎也不与我们生活在一起。存在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残障员工也往往只是一个故事或是一个数字。企业将残疾人纳入就业不仅面临观念上的阻力,全社会无障碍设施普及率总体偏低,工作场所残疾人多有不便等问题也是一大原因。
2023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通过,并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这一立法旨在切实推动全社会无障碍环境建设,将有望改变残疾人“就业隐形”这一现象。与以往法规不同的是,本次立法首次明确将无障碍环境的保护人群由传统的残障人群,扩大至老年人群,从而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展,对保障残疾人与老年人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进步、满足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需求有着重要意义。
也许不是每个人能对残疾感同身受,但每个人都会衰老,可以说,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将和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政府推动这一议题的改善也将为市场带来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介绍这一法律施行对企业ESG的影响,并倡导企业积极响应,自觉探索新机遇下能够参与到无障碍环境建设事业中的多元路径,并将其落实融入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去。
01
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的新亮点
纵观国内外,各国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的探索都经历了一个不断迭代演变的过程。自20世纪30年代初的瑞典与丹麦开始,人们便开启了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探索。而后美、日、英、加等国分别出台相关法律条例,从公共设施、融合就业、反歧视等角度提出相关措施规定,覆盖人群也从最开始的残疾人扩大到了高龄者等所有障碍人群。(参见文末:国内外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进程)
本次出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相较在2012年出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更加实际地考虑了我国国情,对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和系统性优化,从原来的6章35条扩容至8章72条。(点击阅读原文或登录中央人民政府官网可阅读法规全文)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亮点:
其一,本次立法扩大了无障碍环境的受益群体。新法切实结合了我国老龄化社会现状,将无障碍环境的主要保障人群范围从“残障人士”扩大到了“残疾人与老年人”,总则第一条即明确立法目的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球约有 13 亿人(约占全球人口的 16%)患有严重残疾。这一数字还在增加,部分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和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加。我国也正在面临人口老龄化,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有2.67亿。国家卫健委数据测算显示,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其二,从无障碍设施、无障碍信息交流与无障碍社会服务三个角度展开,丰富并明确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各种场景与要求。在后续保障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方面也更有章可循。
其三,系统性建设无障碍环境,并增加税收激励措施,人才培训等机制。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中明确各方责任主体,强调政府主导,提供保障机制,实施考评监督,并依法问责。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并支持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02
将对相关行业无障碍绩效评估产生影响
一直以来,无障碍建设(Accessibility)是企业ESG管理中社会层面的重要议题。在MSCI等国际主流评级中,企业是否有披露相关举措和管理成效将涉及员工权益、多元化、反歧视等多项ESG指标,比如:
1
劳工权利:包括公司是否雇佣残疾员工,并提供适当的工作环境和其他支持。
2
无障碍产品和服务:包括公司是否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的产品和服务,无论是实体产品、数字产品还是服务。也包括对公司网站、应用程序和其他数字平台的无障碍性评估。
3
健康和安全:包括为残疾员工提供的特定健康和安全措施,以及是否对工作场所进行了无障碍改造。
据悉,7月下旬,国资委办公厅向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下发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指标体系》中,也参考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在社会议题中首次单独设制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指标。
因此,此次新法要求必然将对国内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服务、信息服务、医药、计算机等相关重点行业企业上市公司的ESG治理和绩效产生直接影响。
对于新法提出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强制性合规要求,即“应当”符合的要求,相关行业企业务必高度重视,尽快梳理评估合规风险,遵循新法要求企业履行的必要义务。如无障碍环境建设应当与适老化改造相结合,遵循安全便利、实用易行、广泛受益的原则。无障碍设施建设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药品标签、说明书的管理规范完善,要求药品生产经营者提供无障碍格式版本的标签、说明书等等。
对于法规中提出的诸多非强制性的倡导要求,即“鼓励”“支持”的要求,将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实现社会价值共创的新方向和机遇空间,相关行业企业可结合市场潜力和企业自身的业务优势,积极创新融入企业战略。如鼓励工程建设单位在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和竣工验收等环节,邀请残疾人、老年人代表以及残疾人联合会、老龄协会等组织,参加意见征询和体验试用等活动。鼓励图书、报刊配备无障碍格式版本,鼓励编写、出版盲文版、低视力版教学用书;鼓励地图导航定位产品完善无障碍设施标识和无障碍出行路线导航功能;鼓励药品以外其他商品经营者提供无障碍格式版本的标签、说明书,鼓励文化、旅游、体育、金融、邮政、电信、交通、商业、餐饮、住宿、物业管理等服务场所结合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为残疾人、老年人提供辅助器具、咨询引导等无障碍服务等。
03
多举措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企业
信息披露有待完善
随着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日渐强烈,以及老龄化社会日益临近,无障碍环境建设也将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之一,在无障碍方面关键议题能够做出亮眼绩效的企业将更有机会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青睐,提升企业社会形象的同时也更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已有许多国内外企业已经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有了成功实践行动经验,并从残健融合、适老化改造等不同角度切入,积极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距离无障碍的包容社会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如本文开头所提,职场中的残障员工能见度仍然较低,企业有关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的内容也缺少系统性持续性地披露。根据The Valuable 500发布的一项调研内容显示,在The Valuable 500企业中,仅有22%的企业在2020-21财年报告以及ESG和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公开披露了企业中残障劳动力的比例。企业关于残障员工雇佣情况的信息披露,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社会无障碍环境的认知和成果。只有当一天我们不再将残障视为异常、可以对社会资源使用无碍时,才真正实现无障碍环境的建设。
站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的新起点上,我们建议企业可从ESG管理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社会老问题的解决新机遇:一、从企业自身出发,加强对利益相关方的识别,具体分析新法对自身企业的影响、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机遇;二、系统性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外部从城乡改造、产品升级等行动中融入无障碍理念并将其落地,内部推动无障碍职场的建设,从无障碍办公场所、软硬件设施、残障就业等多角度进行完善提升;三、在ESG报告中融入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信息披露,并提高披露质量。
同时,我们也在此建议投资人与利益相关方持续关注各企业在该议题下实际行动与相关提升,并增加在这一领域的专项投资,从而一起推动无障碍社会的建设进程。
我们相信,打造无障碍环境绝非一日之功,跳出社会责任范畴,企业在此方向上的努力即有机会改变残障与老年群体当下及未来的境遇,更有可能为整个企业甚至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与变革。
附1:全球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立法(部分)

附2: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法规(部分)

参考文章:
1.光明日报 《以法治护航“无碍”生活》 2023.08.24
2.新华网《“有爱无碍”,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即将施行》2023.8.15
3.中残联 《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
4.中残联《2017年百城无障碍设施调查体验报告》2017
5.《中国无障碍环境发展报告2022》2022
6.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2012.6.28
7.残疾人研究《社会融合视角下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构建》2022
8.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关于转发<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的通知》2023
9.The Valuable 500官网《ESG and disability data: a call for inclusive reporting》2023
10.腾讯官网《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报告2022》2023
11.蚂蚁集团设计 《无声小店,让爱被看见 #全球无障碍宣传日》2022.05.19
12.埃森哲官网 《Driving the accessibility advantage at Accenture》2023
供稿:徐佶 沈秋燕(实习生)
编辑:张瑞环
审核:刘涛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