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咨询合伙人郎华:量化目标、完善管理体系将是企业ESG建设的下一步

首页    03 商道新闻    商道咨询合伙人郎华:量化目标、完善管理体系将是企业ESG建设的下一步

观。”

 
 

今年315之前,“ESG行业月入15万”的新闻让ESG行业在一时间成了热门话题。

 

作为从业十几年的专业人士,商道咨询合伙人、中国可持续发展案例中心主任郎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笑言,这两年ESG概念快速普及,也被行业内外关注,这是过去几年没有过的,“这是好事”。

 

今年315,也是郎华连续为《每日经济新闻》品牌榜“社会责任”打分的第三年。

 
 

商道咨询合伙人、中国可持续发展案例中心主任郎华 

 

 

◎当企业能够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原材料采买、产品研发创新、企业运营及营销等等各个关键环节,并主动强化ESG管理,这家企业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至少抗风险能力更强,同时在消费者心中,品牌也更具使命感、并匹配自身价值观。”

 

 

 

过去三年大浪淘沙,新消费品牌可谓“身经百战”,留下的品牌或多或少在ESG领域做对了一些事。

郎华告诉记者,今年消费品行业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少品牌开始形成了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常规动作。这些公司有成立悠久的成熟企业,也有刚刚成立的新品牌。这其中,一些消费品牌,也慢慢开始涉及ESG量化目标的制定。

“ESG只有量化了才可以有效地促进管理,没有量化的目标,一切管理都是空谈。”郎华说。她同时指出了国内品牌做ESG的现状:设立ESG量化目标的企业还很少,大部分企业还是停留在信息披露的阶段,也有不少企业仍有“漂绿”的成分在。

漂绿,主要指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的承诺和对外的信息披露大于实际行动,没有相应的投资计划和有效的管理机制,来保障和促进相关承诺的落实。

实际上,漂绿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比较普遍,一个比较显著的例子是,尽管各国各地区及企业主体都陆续出台了气候目标,但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每年发布的全球风险报告,气候行动不足仍是全球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会导致巴黎协定1.5度控温目标难以达成。

目前,国内的ESG处于建设阶段,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如何发挥ESG的管理效能,并将其落实于企业战略实践中,更有效地管理非财务风险,提升企业的发展韧性和增长动力,也许是企业接下来促进ESG治理的重点工作。

尽管如此,在政策、投资、供应链等多重驱动下,国内品牌开始着手在ESG有所建树;已经有不少品牌因为自身发展,比如出海、上市的缘故,逐步重视ESG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评分中,10分为满分,郎华给出的高最分数是9分,没有品牌拿到满分。

被问及心目中可以拿到满分的品牌是什么样子,郎华沉思片刻后说,“让可持续发展成为品牌基因,并融入到发展全过程的品牌。”

 
 
 
 
 
 
 
 
 
 
 
 
 
 
 
 
 
 
 
 
 
 
 
 
 
 
 
 

 

品牌ESG意识“井喷” “漂绿”现象常见

 

郎华告诉记者,今年入选的品牌中,不少品牌对外披露了ESG报告。

“今年入选的品牌不少已经上市,其ESG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在公开的渠道都可以查到。不少新品牌也在积极披露自己的ESG建设进展,这让我们全面了解企业在做什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入围品牌在ESG领域的整体表现更成熟,不少上市公司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上也更为清晰。这是与往年相比比较大的差异。”

今年,郎华保持了对处于不同赛道、不同发展程度的企业,评分标准差异化的评分原则。这样的打分标准主要是因为不同产品品类,其相关的实质性议题及社会责任的评价维度也不一样。

此次入围品牌中,多家科技公司上榜。郎华告诉记者,“科技向善”是评价科技公司的标准之一。比如此次参评的一家科技企业,在申评材料中特别提到了通过科技手段为残障人士提供便利,并有意识地将产品功能和社会需求相结合,这也让这家企业从评选中脱颖而出。同时,我们也看到,虽然有些科技企业的技术非常领先,它们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产品的表现,都领先于行业,但有关于社会价值的表述,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或ESG管理体系在其官方网站、品牌表述中的露出还非常有限。

“传递科技进步所承载的社会使命,是企业实现品牌增值的重要方式。”郎华对此评价道。当然,企业更具主动地去传递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主动开展信息披露,也并不意味着企业在ESG管理上更有有效,制定量化的目标,并分配给各个部门作为考核指标,再进一步通过完善的制度建设保障落实,才是企业强化ESG管理的关键。

“我们看到,一些领先的品牌早已发布了2030年ESG目标,从原材料使用、供应链管理、气候变化应对、资源保护、商业道德、员工权益、责任营销等多个重要维度制定更具体的目标,并逐年监控目标落实进展。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建立了量化目标才可以有效推进管理,没有尺子去评价ESG治理的有效性都是纸上谈兵。”郎华说。

而目前,中国企业量化到目标的很少。“大部分企业的ESG工作还仅限于ESG信息披露,有些公司可能会组建ESG管理委员会,但管理委员会发挥多少效能我们不得而知。”郎华说,“还是要看企业对ESG的重视程度和转型的决心,毕竟ESG管理意味着企业发展模式的全方位转型,而转型需要相匹配的文化建设和资金投入。

要看到,在这方面,国际企业也不见得做得更好。“郎华过去几年曾是BOF(Business of Fashion)可持续时尚指数中国的专家委员会的成员,根据这个指数研究,即便是对于全球领先的时尚企业,如果推进已公布的可持续发展承诺落实,还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漂绿”的现象也很严峻。

 
 
 
 
 
 
 
 
 
 
 
 
 
 
 
 
 
 
 
 
 
 
 
 
 
 
 
 

 

实现ESG的合力

 

对于一些品牌来说,企业ESG建设的管理动机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一是国家监管,二是投资机构;三是供应链买家及销售平台助推;四是满足消费者需要。

随着国家提出“双碳”战略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前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布了公司层面的气候行动目标,并开始启动基于价值链圈环节的转型。

此外,随着责任投资渐成主流,投资机构对被投企业在ESG上的要求也越来越明确。有越来越多金融行业的倡议和联合行动,以促进2050年前净零碳排放的目标,比如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及其子联盟,包括净零排放资产管理倡议与净零排放银行联盟等,在提升自身ESG管理的同时,也在推动投融资中的脱碳,这也就促进很多企业更主动地发布气候目标,并公布落实进展。

我们还看到,国内电商平台正在有意识地推动平台商家提升社会责任体现。郎华告诉记者,阿里、京东等平台的低碳消费促进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2022年,京东发起了青绿计划,阿里发布了“88碳账户”,这些项目都是在发挥平台的聚合力,引领全社会低碳消费风尚。

这些平台企业常规的做法是,首先会通过收集低碳产品的相关标准和标识系统,来定义低碳产品和消费场景,比如能效标识、FSC认证、有机产品认证、绿色产品认证等,从而帮助消费者有效辨识、选购低碳产品;此外还通过设置碳积分、碳账户及相应的奖励机制等,引导消费者和平台商家实现绿色消费。

这些电商平台的行动不仅仅是面向消费者,也面向平台的商家和供应链体系,带动全价值生推进可持续目标的达成,具有很强的辐射力。

此外,不少企业将增长的目光投向海外,而在海外往往也会受到当地法律法规的监管,比如在欧盟市场,随着碳边境调节税、欧盟循环经济计划、无森林砍伐供应链立法、《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系列法律法规的生效与落实,出海品牌需要强化管理自身及供应链的环境、社会影响,同时也会面临持续提升的ESG信息披露要求。

“最后就是来自供应链买方的压力,比如说企业的买方加入了某一项可持续发展倡议或者是作出了可持续发展承诺,通过购买影响力倒逼企业重视ESG建设。”郎华告诉记者,越来越多企业的供应商准入和筛选机制中,已经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绩效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把绿色作为一个底色:ESG应融入发展全过程

 

过去两年,新消费品牌昙花一现,曾成为话题独占鳌头,又翻滚入海销声匿迹。郎华笑称,新品牌也需要思考如何更“可持续”地赚钱。

“很多品牌只存在了几年,其实很可惜。品牌在设定使命(mission)与愿景(vision)的时候,没有长期主义作为支撑,只想做一单,做爆品。这肯定是不行的。”

“做品牌需要有更长期的使命感,并且围绕使命感不断的去做产品创新,业务模式创新,不断去拓展创新的边界,这才是企业持久的动力。”郎华说。

“其实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后期加入的‘附属品’,它更应该成为品牌的底色。”郎华告诉记者。

“目前我们会感觉到,企业的业绩和可持续发展评价依然是割裂的,这种割裂感无论是在成熟品牌,还是新品牌,都普遍存在。总结来说,就是ESG更像是一个不得不做的‘任务’,并没有很好地‘融合’到企业的日常运营、业务开发运营和绩效考评之中。”郎华说。

当企业能够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原材料采买、产品研发创新、企业运营及营销等等各个关键环节,并主动强化ESG管理,这家企业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至少抗风险能力更强,同时在消费者心中,品牌也更具使命感、并匹配自身价值观。”

当然,对于大公司来说,“一些成熟型企业的开展系统性的可持续产品和业务模式创新会遇到不小的挑战,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工作程序和管理方针。让这么大的体量企业完全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改造供应链,其实也有点不现实。”郎华说,所以目前不少企业采取的方式是,通过成立投资基金,来孵化新品牌实现企业更多元创新方案,并促进企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企查查数据显示,在去年5月5日,欧莱雅100%持股的上海美次方商务咨询有限公司,100%持股上海美次方投资有限公司,后者是欧莱雅在中国市场设立的首家公司,注册资本1亿人民币,致力于投资创新美妆科技。

同一月,资生堂也设立了首个中国投资基金“资悦基金”的实体,该公司出资额为5.01亿人民币,其中资生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出资比例为98.0%。

而对于目前仍在起步的新品牌,郎华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她认为,全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的进程中会带来大量新的社会需求,比如乡村振兴、节能技术、低碳出行、低碳材料、性别友好、海洋保护、清洁能源等等,新品牌也许可以通过响应这些需求开展产品和营销创新,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避免在同类型产品上与成熟企业竞争,并形成差异化的定位。以此,新品牌还有可能吸引价值观相投的、可持续价值投资者的关注。

技术加持下,元宇宙世界的实现可能近在咫尺。郎华告诉记者,在未来,ESG的边界也会随着科技的进步持续延展。她认为,即使是在元宇宙的空间,企业发展的规则也会和现实世界一样,需要合法合规、符合道德伦理,主动承担面向多元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在促进空间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郎华说:“无论是在元宇宙的空间,还是在现实空间,不断扩展需求场景,为不同的人提供服务,才是最根本的社会责任。”

本文转自2023年3月16日每日经济新闻发布的《社会责任意识井喷、“漂绿”现象常见 郎华:量化目标、完善管理体系将是企业ESG建设的下一步》。

END

供稿:每日经济新闻

编辑:张瑞环

审核:徐佶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2023年3月26日 22:41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