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尽头是能源” | 郭沛源说ESG

首页    01 商道观点    [3] 郭沛源说ESG    “AI的尽头是能源” | 郭沛源说ESG

严格来说,本周评论的标题算不上一个观点,而更像是个猜想。因为,我认为还没有足够严谨的分析和证据来论证这一点。本文旨在抛砖引玉。

 

 
 
 
 
 
 
 
 
 
 
 
 

“AI的尽头是能源”

 
 
 
 
 
 
 
 
 
 
 
 
 
 
 
 

AI要依靠大量算力,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最近,当美国的AI业界大佬们抛出“AI的尽头是能源”这个观点时,仍然让市场大吃一惊。

 

英伟达CEO黄仁勋、OpenAI创始人奥特曼、特斯拉CEO马斯克不约而同表达了同样观点:AI的技术取决于能源,我们需要更多的光伏和储能。比尔盖茨也认为,电力是决定数据中心能否盈利的关键投入,AI所消耗的电量是惊人的。

 

AI的能耗有多惊人呢?据媒体报道,ChatGPT每天消耗超过50万千瓦时的电力,相当于美国家庭每天用电量的1.7万多倍;到2030年,AI消耗的电力将超过家庭用电量。

 

由此可见,AI看上去无所不能、潜力巨大,但其发展也会受到能源供给的约束。

 

 
 
 
 
 
 
 
 
 
 
 
 

AI的成本效益平衡点

 
 
 
 
 
 
 
 
 
 
 
 

 

根据经济学的理论,某个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相当的时候,它的市场就会达到一种均衡,因为更多供应并不会带来更多效益。

 

AI产品自然也会遵循这一规律。从全社会角度看,AI效益包括效率提升创造的效益、新产品新服务创新的效益等。AI成本包括软硬件成本、能源成本和管理成本(即防范和干预AI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AI应用初期,总效益是大于总成本的,不然就不可能发展起来。但随着AI供给的增加,边际效益会递减,譬如一个人往往只会打开1个ChatGPT的页面做co-pilot,而不会打开10个页面,因为顾不过来。而如果因为能源供给不足,AI供给的增加就会推高能源成本,AI的边际成本会增长。这样一减一增,AI发展就会逐步达到均衡状态。

 

当然,技术进步包括AI技术的应用,以及新能源的爆发式增长,或许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降低AI的能源成本,但我估计短期(本轮AI变革)内是难以做到的。

 

 
 
 
 
 
 
 
 
 
 
 
 

碳排放也是约束边界

 
 
 
 
 
 
 
 
 
 
 
 

 

与能源问题相关,碳排放也会成为AI发展的约束边界。因为碳排放会从两个方面影响AI成本。

 

首先是碳排放的约束会推高能源价格。最近一年,亚马逊、微软等几家科技巨头被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移除(commitment removed),预计很重要的原因是本轮AI的快速发展打乱了这些公司的碳排放计划,因为维持AI算力实在太耗能源了,是非常高碳的经济活动。看一下英伟达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就知道了:2021年财年的范畴1排放是2,692公吨,2022财年翻倍到4,612公吨,到2023财年实现三倍增到12,346公吨。范畴3中的租赁资产排放子类别,排放量从2021财年12,357公吨增长到2023财年32,952公吨,我推测和租赁数据中心相关。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之下,科技巨头也会尽量避免用化石能源发电,这就让本来就短缺的电力供给更加捉襟见肘,无疑会直接推高能源价格。

 

其次是因为碳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的社会成本。按照IPCC报告的分析,如果我们不能在本世纪内有效控制全球温升,那么气候变化就会越过一个临界点,导致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有预测认为,若不加控制,气候风险带来的损失到2100年可能高达100万亿美元。如果AI的发展推高碳排放且导致更多气候损失,那么这些损失也要计入到AI成本中。

 

因此,短期看,碳排对AI发展的约束边界是存在的。长期看,只有当化石能源占全部能源的比重越来越小直到归零的时候,碳排的约束边界才可能完全解除。

 

 
 
 
 
 
 
 
 
 
 
 
 

AI的资源效率问题

 
 
 
 
 
 
 
 
 
 
 
 

 

按上述的逻辑,AI或更广义上的硅基智能(还有人用“硅基生命”的说法,我觉得太超前了)将面临资源效率的问题。所谓硅基的资源效率,即让AI解决一个任务(比如完成一项翻译任务),要消耗多少资源。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这个资源消耗包括能源成本和AI硬件(元器件)从挖矿到回收处置的成本。

 

如果是人来完成这项翻译任务,也会消耗资源,可以称为碳基的资源效率。碳基的资源消耗就包括人的吃喝拉撒、办公软硬件等,也可以包括人际交流的成本,因为人会有情绪,目前AI似乎还没有为情所困的问题。

 

当下,我们当然会认为硅基的资源效率会高于碳基的资源效率。从翻译这个简单任务上就可以看出来,ChatGPT很快能完成,而人就要花费更多时间。

 

但长期看,随着任务的多样化和评判标准的精细化,硅基的资源效率和碳基的资源效率的差距会缩小乃至倒挂。此时也可以理解为AI变革的一个边界,因为用AI还不如用人了。

 

会不会产生这种情况呢?我认为是会的。如同前面提到的翻译任务,我们按照60-80分的质量标准来衡量,AI的表现是非常不错的;但如果我们用90-100分的质量标准来衡量,AI的表现不一定比资深翻译优秀;如果加上“信达雅”的质量标准,AI可能就会“蒙圈”。如果必须要让AI达到这个标准,或许要多造几个电厂来提升算力,成本自然就会上去了。但委托翻译的客户是不会为这几个电厂的电费买单的,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用回“碳基智能”了。

 

 
 
 
 

 

商道学堂启航计划第七期招募进行中

 
 
《中国责任投资十大趋势2024》解读课程
 
 
 
 

END

供稿:郭沛源

编辑:张瑞环

审核:徐佶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2024年4月7日 18:30
浏览量:0
收藏